竹房木屋磚宅爹娘在處就是家
「起床啦!吃早飯囉!」的叫聲,清晨在「竹籬笆」內迴盪,媽像布穀鐘一般,準時的喚醒我們。
民國三十八年爸媽隨部隊來臺,赤手空拳的在國防醫學院牆外,用竹子搭蓋了一間小房,並用竹籬笆圍出一個小院,我們五個兄弟,有三個就是在這裡出生的,白天竹籬笆當曬衣架,晚上全家在小院中賞月吃飯,乘涼說笑,那是小時候最美的回憶。「小竹房」努力為我們遮風蔽雨了十多年,逐漸的老態龍鍾了。
看著下雨滴水、遇風搖晃的「老竹房」,爸說:「也該改建了!」媽拿出僅存的錢買建材,我們五個兄弟與爸爸自己動手,在烈日下除籬整地、打樁釘板。漂亮的「木板房」在民國五十年蓋好了,小木房尖頂斜瓦,還有個小閣樓,樓上樓下共五個房間,冬暖夏涼,小閣樓看書睡覺兩相宜。偶爾半夜尿床,還得麻煩媽媽隔天曬榻榻米,真羞死人了!
臺北,夏刮颱風冬季陰雨,木板房撐不幾年,就該整修了!一天我跑到水源路旁河川地上玩,看到一堆包覆著水泥的廢磚塊,我像發現新大陸一樣,以百米速度衝回家,告訴爸:「我找到磚塊了!」那年夏天,爸用他粗糙皸裂的手,將磚塊裹著的水泥慢慢敲掉,四個哥哥跟我及小慶、阿呆、狗蛋等鄰居玩伴,不知搬了多少趟?流了多少汗?將河邊的廢磚統統搬了回來。
那個暑假,忙翻了!我們挖地奠基、挑砂拌泥,深怕磚牆會倒,爸對著媽說:「磚要多澆水,砌起來,才會牢!」
爸爸原來是國防醫學院准尉文書官,但因軍中員額縮減,他就退伍了,靠著勞力辛苦做工養活七口之家,他好幾次從屋頂摔下,送到醫院急救,但他愛我們,為了家無怨無悔地付出了一切。他用鉛錘線量牆、墨斗彈地基、水銀儀量地平,施工細緻實在,磚牆、大門平地而起,鄰居看到都豎起大拇指比「讚」!「磚房」砌好了,不僅改善了居住品質,也擋住了民國五十七年艾琳強颱的風雨。
但是,好景不長,民國七十一年因興建永福橋,政府拆掉了我們的磚房,爸爸將領得的補償款,在中和買了一戶五樓的公寓,他又施展絕技將新屋重新裝潢,地鋪大理石,水泥漆粉牆,小到門窗,大到天花板都不放過,終於,我們擁有一間有所有權狀的公寓樓房,這是我們溫馨的小窩,爸媽就是在此安享晚年。
今年七月八日早上,一○二歲的爸爸離開我們,到天上與媽團圓了,爸爸出殯當天,靈車離開暫厝的雙和醫院,我流著淚向司機說:「請走員山路,要讓爸爸再看一眼我們的家!」爸媽從江蘇鎮江來臺灣後,胼手胝足在這裡安身立命,他鄉早已成為故鄉,而我印象中最溫暖的家,還是爸媽親手搭建、那個伴著我們五兄弟成長的「小竹房」。
【作者速寫】羅正業,政工幹校預官七十一年班畢業,政戰中尉退伍,七十五年進入中時媒體集團工商時報、商訊文化等單位服務、民國一○七年退休。
(點閱次數:1262)